台灣史上的第一場馬拉松路跑!?
2014/9/15 by 大魔王
上週去日本抽點時間到書店閒晃, 記得以前來日本總是會在運動用品店花上許多時間, 也許是已經看太多了,到運動用品店反而不知道要買甚麼, 但是到書店卻會逛很久,並且總是能找到一些想要看的書。 可能是年紀大了吧!
不久前才把日本史K完, 從日本的角度看近代歷史的演變, 跟台灣教科書上寫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滿有意思的。 這次偶然看到這本"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 就買來讀讀。
但其實這本書是翻譯台灣作者陳柔縉前幾年的著作"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內容是從庶民的角度, 述說日據時代的故事。 其實我們在學校讀的歷史都是經過"美化"過的, 就如現在FB上許多美女的自拍照一樣不真實。 從庶民生活來述說的故事才能真正反映當時人民的狀況吧!
很有趣地, 書中第一章竟然是寫台灣第一場馬拉松的故事, 書中提到了台灣馬拉松的起源。
馬拉松賽事是在1896年的雅典奧運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之後各國才逐漸重視起這個運動。 台灣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割讓給日本的, 日據時代一直到50年後的1945年, 二次大戰後才結束。
書中提到台灣在日據時代其實已經陸續有些路跑賽事出現, 但是第一次採用"マラソン(馬拉松)"名稱的, 應該是1916年1月份由日籍商店公會"府前會"在重慶南路舉辦的路跑賽,分為大人與兒童組。 路線是從目前的總統府前出發, 右轉愛國西路再左轉, 到中山南路再左轉, 然後一路跑到圓山飯店(當時為台灣神社), 不過這場賽事並沒有台灣人參加。 書上並沒有提到距離, 我用google抓了一下, 大約是5.71km, 算是短距離的賽事....(當時的人應該想不到未來會有google這麼方便的工具)
而第一次有台灣人參加的賽事, 是在1916年4月23日, 由當時台灣的最大報社"台灣日日新報"(後來的台灣新生報)舉辦的空前賽事"全台馬拉松大賽"。 日據時代日本人稱為"內地人", 台灣人叫做"本島人", 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等等, 一律都是以內地人優先, 本島人只能分到少許名額。
記得我父親的回憶錄中就有提到, 當時在高雄州(目前的高雄市)有80萬人口, 其中只有5000人左右是內地人(日本人)。 但是內地人專屬小學校就有20間, 其餘755,000名本島人卻只有80間小學可以唸, 比率相當懸殊。 更不用說能夠上中學的本島人也只有50名, 內地人卻有150名。 大學則是每一個系40名中最多只有4名本島人, 而且只能限讀農業及醫學科系。 日本統治下不希望台灣人出現政經管理人才, 一切規劃都是機關算盡的。 先父當時在此環境下還是能就讀帝國大學(目前台大), 可見真是相當不容易。 (我就差太多了...)
本次比賽也是就如其他活動一樣, 還是一切以內地人享受最佳的待遇。 分組不是分齡也不是分男女組, 而是分為內地人一組與本島人一組。如同現今的賽事一樣, 政商界提供了許多贊助商品, 不過都是指定給內地人組, 本島人則是都沒有獎品。
當時台灣人對於馬拉松這個名詞相當陌生, 也很少有人會拿跑步當做興趣, 我想因為當時跑步對人們來說可算是交通工具的一種。先父就提過他有時候從高雄回屏東沒車坐, 也只能用跑的回去, 距離大概是25km。 想必當時勇腳應該是四處可見。
有一位名叫"林和"的人力車伕, 受雇於台灣銀行。 當時台灣總共只有不到30部汽車,有身分地位的官商人士都是搭乘人力車為主。 當時人力車可不是駕駛踩踏板前進而後面掛二個大輪子那種, 而是我們目前去日本淺草等觀光地還可以看到的, 以人力抓二根棒子靠腳力前進的人力車。
林和其實對於馬拉松路跑賽事也不慎了解, 但是在當時台灣銀行的日本職員勸說下報名了這場賽事(原來"推坑"這件事真的是源遠流長...)
本場賽事路線是從現在的忠孝西路與中山南路口的台北州廳(目前的監察院)起跑, 沿著忠孝西路跑到中華路左轉(因為當時都靠左走, 所以都是左轉為主), 到愛國西路再左轉, 然後到中山南路在左轉回到監察院。 一共要跑三圈。 當時這路線是相對路況最好的"三線道", 據資料是說一圈4km, 所以跑3圈就是12km。但是我用google抓了一下, 1圈是4.38km, 所以3圈就超過了13km。 但是也有可能是道路跟目前已經不同的關係。
當時36歲的林和也不清楚要怎麼練習這場賽事, 當然也不會有教練也沒有甚麼GPS配速的。 只能一個人利用比較涼快的晚上練習了3天, 而且也暫時戒了酒,並且會吃些高麗人參補一下身體。 但是我覺得他應該不用怎麼練, 因為每天工作就算是很好的練習了吧!
日本人這邊,賽前拼命練習,報紙報導得也很拼命。選手被狗亂追亂吠,是練跑最困擾的事。報紙還說,握「北部運動界の霸權」的鐵道部有十五人參加,而淡水稅關團很打拼,冒雨練跑。報社並設有獎徵答,讓民眾預測台灣人和日本人的第一名成績分別是幾分幾秒。結果,六成猜想日本人會跑快一、兩分鐘,其他四成才看好台灣人
二十三日比賽這一天,一掃月初的綿雨,爆出攝氏三十二度的高溫,卻仍然吸引數千民眾圍觀。 由於當時汽車非常少,所以不需要進行交管。 臺中的帝國製糖會社就組了六十幾個人的龐大啦啦隊,連夜揮師北上,為一位姓津村的選手壯聲勢。一群日本小學生揮著紅旗,上寫白色英文字「HS」,為他們城南小學校(現在的南門國小)的老師加油。警察也出動,守衛審判席帳篷,不讓閒雜人等擾亂;西門町那邊的兩個藝妓卻沒頭沒腦鑽進現在的衡陽路和中華路交口的審判席,被警察喝住:「非工作人員不准進來!」沒想到藝妓卻嬌聲嬌氣說:「哎喲~大人,別這樣嘛!」害警察一時間反應不及,只能苦笑。
早上08:54(真是奇怪的時間)槍聲一響, 台北的林和與埔里來的原住民周金九、台北的學生潘愛汝、安坑公學校老師胡李成、做生意的林榮朝和台北的農夫黃金水等十幾個人往火車站的方向衝出去了。前導車是腳踏車, 林和在跑過東門(目前景福門)時已經甩開其他對手,在觀眾的鼓舞聲中一路領先到終點, 成績是51分41秒。 如果距離是12KM的話, 估計配速是每公里4min18sec, 大概跟我的實力差不多,不過我想距離應該是超過12km的。
接著10:36換日本組上場, 跑最快的日本人也是人力車伕, 藤岡計吉先生是在台北醫院(目前的台大醫院舊館)上班, 成績為53分18秒, 比林和慢了1分半以上。 賽後,他與林和同獲總督府第二號大官民政長官和夫人獎贈的花環,又一起搭上汽車,風風光光繞行三線道路一圈。不過,這位二十八歲的藤岡先生心底卻不怎麼服氣,事後跟記者抱怨說,他賽前禁酒色,以蛋補充營養,練習過三次,每次跑完三圈只需四十分,正式比賽失常,都怪路上有太多認識的人給他加油,他必須「與之答禮」,才會輸給林和。
這藉口我還沒有用過,算是滿有創意的。 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 輸給台灣人真的是很丟臉的一件事吧!
台灣人參加的第一場路跑賽事在1916年4月23日, 再過一年半左右就滿100年了。 不知道100周年慶是不是有單位可以在同樣路線再舉辦一場"紀念林和先生路跑"(雖然交管可能是個大問題), 路上所有民眾都喊著"林桑加油!! 林桑加油!!"?? 應該很有趣吧!
**參考資料: 陳柔縉著: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不久前才把日本史K完, 從日本的角度看近代歷史的演變, 跟台灣教科書上寫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滿有意思的。 這次偶然看到這本"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 就買來讀讀。
但其實這本書是翻譯台灣作者陳柔縉前幾年的著作"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內容是從庶民的角度, 述說日據時代的故事。 其實我們在學校讀的歷史都是經過"美化"過的, 就如現在FB上許多美女的自拍照一樣不真實。 從庶民生活來述說的故事才能真正反映當時人民的狀況吧!
很有趣地, 書中第一章竟然是寫台灣第一場馬拉松的故事, 書中提到了台灣馬拉松的起源。
馬拉松賽事是在1896年的雅典奧運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之後各國才逐漸重視起這個運動。 台灣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割讓給日本的, 日據時代一直到50年後的1945年, 二次大戰後才結束。
書中提到台灣在日據時代其實已經陸續有些路跑賽事出現, 但是第一次採用"マラソン(馬拉松)"名稱的, 應該是1916年1月份由日籍商店公會"府前會"在重慶南路舉辦的路跑賽,分為大人與兒童組。 路線是從目前的總統府前出發, 右轉愛國西路再左轉, 到中山南路再左轉, 然後一路跑到圓山飯店(當時為台灣神社), 不過這場賽事並沒有台灣人參加。 書上並沒有提到距離, 我用google抓了一下, 大約是5.71km, 算是短距離的賽事....(當時的人應該想不到未來會有google這麼方便的工具)
而第一次有台灣人參加的賽事, 是在1916年4月23日, 由當時台灣的最大報社"台灣日日新報"(後來的台灣新生報)舉辦的空前賽事"全台馬拉松大賽"。 日據時代日本人稱為"內地人", 台灣人叫做"本島人", 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等等, 一律都是以內地人優先, 本島人只能分到少許名額。
記得我父親的回憶錄中就有提到, 當時在高雄州(目前的高雄市)有80萬人口, 其中只有5000人左右是內地人(日本人)。 但是內地人專屬小學校就有20間, 其餘755,000名本島人卻只有80間小學可以唸, 比率相當懸殊。 更不用說能夠上中學的本島人也只有50名, 內地人卻有150名。 大學則是每一個系40名中最多只有4名本島人, 而且只能限讀農業及醫學科系。 日本統治下不希望台灣人出現政經管理人才, 一切規劃都是機關算盡的。 先父當時在此環境下還是能就讀帝國大學(目前台大), 可見真是相當不容易。 (我就差太多了...)
本次比賽也是就如其他活動一樣, 還是一切以內地人享受最佳的待遇。 分組不是分齡也不是分男女組, 而是分為內地人一組與本島人一組。如同現今的賽事一樣, 政商界提供了許多贊助商品, 不過都是指定給內地人組, 本島人則是都沒有獎品。
當時台灣人對於馬拉松這個名詞相當陌生, 也很少有人會拿跑步當做興趣, 我想因為當時跑步對人們來說可算是交通工具的一種。先父就提過他有時候從高雄回屏東沒車坐, 也只能用跑的回去, 距離大概是25km。 想必當時勇腳應該是四處可見。
有一位名叫"林和"的人力車伕, 受雇於台灣銀行。 當時台灣總共只有不到30部汽車,有身分地位的官商人士都是搭乘人力車為主。 當時人力車可不是駕駛踩踏板前進而後面掛二個大輪子那種, 而是我們目前去日本淺草等觀光地還可以看到的, 以人力抓二根棒子靠腳力前進的人力車。
林和其實對於馬拉松路跑賽事也不慎了解, 但是在當時台灣銀行的日本職員勸說下報名了這場賽事(原來"推坑"這件事真的是源遠流長...)
本場賽事路線是從現在的忠孝西路與中山南路口的台北州廳(目前的監察院)起跑, 沿著忠孝西路跑到中華路左轉(因為當時都靠左走, 所以都是左轉為主), 到愛國西路再左轉, 然後到中山南路在左轉回到監察院。 一共要跑三圈。 當時這路線是相對路況最好的"三線道", 據資料是說一圈4km, 所以跑3圈就是12km。但是我用google抓了一下, 1圈是4.38km, 所以3圈就超過了13km。 但是也有可能是道路跟目前已經不同的關係。
當時36歲的林和也不清楚要怎麼練習這場賽事, 當然也不會有教練也沒有甚麼GPS配速的。 只能一個人利用比較涼快的晚上練習了3天, 而且也暫時戒了酒,並且會吃些高麗人參補一下身體。 但是我覺得他應該不用怎麼練, 因為每天工作就算是很好的練習了吧!
日本人這邊,賽前拼命練習,報紙報導得也很拼命。選手被狗亂追亂吠,是練跑最困擾的事。報紙還說,握「北部運動界の霸權」的鐵道部有十五人參加,而淡水稅關團很打拼,冒雨練跑。報社並設有獎徵答,讓民眾預測台灣人和日本人的第一名成績分別是幾分幾秒。結果,六成猜想日本人會跑快一、兩分鐘,其他四成才看好台灣人
二十三日比賽這一天,一掃月初的綿雨,爆出攝氏三十二度的高溫,卻仍然吸引數千民眾圍觀。 由於當時汽車非常少,所以不需要進行交管。 臺中的帝國製糖會社就組了六十幾個人的龐大啦啦隊,連夜揮師北上,為一位姓津村的選手壯聲勢。一群日本小學生揮著紅旗,上寫白色英文字「HS」,為他們城南小學校(現在的南門國小)的老師加油。警察也出動,守衛審判席帳篷,不讓閒雜人等擾亂;西門町那邊的兩個藝妓卻沒頭沒腦鑽進現在的衡陽路和中華路交口的審判席,被警察喝住:「非工作人員不准進來!」沒想到藝妓卻嬌聲嬌氣說:「哎喲~大人,別這樣嘛!」害警察一時間反應不及,只能苦笑。
早上08:54(真是奇怪的時間)槍聲一響, 台北的林和與埔里來的原住民周金九、台北的學生潘愛汝、安坑公學校老師胡李成、做生意的林榮朝和台北的農夫黃金水等十幾個人往火車站的方向衝出去了。前導車是腳踏車, 林和在跑過東門(目前景福門)時已經甩開其他對手,在觀眾的鼓舞聲中一路領先到終點, 成績是51分41秒。 如果距離是12KM的話, 估計配速是每公里4min18sec, 大概跟我的實力差不多,不過我想距離應該是超過12km的。
接著10:36換日本組上場, 跑最快的日本人也是人力車伕, 藤岡計吉先生是在台北醫院(目前的台大醫院舊館)上班, 成績為53分18秒, 比林和慢了1分半以上。 賽後,他與林和同獲總督府第二號大官民政長官和夫人獎贈的花環,又一起搭上汽車,風風光光繞行三線道路一圈。不過,這位二十八歲的藤岡先生心底卻不怎麼服氣,事後跟記者抱怨說,他賽前禁酒色,以蛋補充營養,練習過三次,每次跑完三圈只需四十分,正式比賽失常,都怪路上有太多認識的人給他加油,他必須「與之答禮」,才會輸給林和。
這藉口我還沒有用過,算是滿有創意的。 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 輸給台灣人真的是很丟臉的一件事吧!
台灣人參加的第一場路跑賽事在1916年4月23日, 再過一年半左右就滿100年了。 不知道100周年慶是不是有單位可以在同樣路線再舉辦一場"紀念林和先生路跑"(雖然交管可能是個大問題), 路上所有民眾都喊著"林桑加油!! 林桑加油!!"?? 應該很有趣吧!
**參考資料: 陳柔縉著: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